上天古道網頁站 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 微信ID:myoktw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1765|回復: 0

悟見講綱:大道無爭 (修辦篇)180405

[複製鏈接]
345mp3 發表於 2018-4-5 21:56:0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悟見講綱:大道無爭 (修辦篇)180405

一、不爭就擁有一切

濟公老師慈悲:

大道不爭,天地歸祂所有、萬物歸祂所有,聖人不爭奪,結果擁有的是古今長存。

你們大家呢?爭的是什麼?是地獄、人、有形的一切,這樣便是劃地自限,是自己給自己建造一種牢籠而已。

二、上善若水

老子道德經第八章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衆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
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
註解:

上善若水:好的德行就像水的特質一般。
故幾於道: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水善於利益萬物,而不爭私利,處在眾人嫌惡的低下環境而能自得,他的修養可說是近於得道了。

秉持著這種如水的德行,有七大好處:

居善地:把任何地方都當做是好地方居處。
心善淵:心永遠像深淵一樣能容物。
與善仁:對待任何人都有同理心。
言善信:不論對誰說話都能守信。

政善治:為政不管難易都能治理良好。
事善能:做任何事都能處理妥善。
動善時:任何時間行動都能控制得宜。

夫唯不爭,故無尤:就是他這種不與人爭的修養,所以也沒有人會抱怨他。

三、大道,為而不爭

道德經第八十一章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聖人不積。

既以爲人,己愈有;既以與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爲而不爭。

註解: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:實話總是不好聽,好聽的話大多不會是實話。

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:好人通常不能言善道,能言善道的大多不會是好人。
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:學海無涯,要專精就不能廣博,廣博就不可能專精。

聖人不積。既以爲人己愈有;既以與人,己愈多。

解: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私有財物。因為他懂得:為別人做事而互利,自己才會更加富有。把東西給別人而互惠,自己才會擁有更多。

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爲而不爭。

解:天道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傷害萬物,聖人之道為人謀福利而不爭私利。

四、上士無爭

清靜經第十一章

太上老君曰:上士無爭,下士好爭。 上德不德,下德執德。執著之者,不明道德。

註解:

上等的賢人:因他深明大義的,故沒有甚麼爭貪。
下等的愚人:因執著己見,不察情理,總是好起爭貪。
上等有德的人:行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,還不以為是德。
下等無德的人:有心積德, 作一點有德的事,便要自持有德了, 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。

五、上下爭利國危矣

孟子梁惠王篇

孟子見梁惠王。王曰:「叟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

孟子對曰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。

六、寒山拾得忍耐歌

昔日寒山問拾得曰:

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、如何處治乎?

拾得云: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、再待幾年你且看他。

七、忍辱修行即無爭

彌勒佛忍辱偈

老拙穿衲襖,淡飯腹中飽,補破好遮寒,萬事隨緣了。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;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;

涕唾在面上,隨他自乾了,我也省力氣,他也無煩惱,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。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

人弱心不弱,人貧道不貧,一心要修行,常在道中辦,世人愛榮華,我卻不待見,名利總成空,我心無足厭

堆金積如山,難買無常限。子貢他能言,周公有神算,孔明大智謀,樊噲救主難,韓信功勞大,臨死只一劍,

古今多少人,那個活幾千。這個逞英雄,那個做好漢,看看兩鬢白,年年容顏變,日月穿梭織,光陰如射箭,

不久病來侵,低頭暗嗟嘆,自想年少時,不把修行辦,得病想回頭,閻王無轉限,三寸氣斷了,拿只那個辦。

也不論是非,也不把家辦,也不爭你我,也不做好漢,罵著也不言,問著如啞漢,打著也不理,推著渾身轉

也不怕人笑,也不做臉面,兒女哭啼啼,再也不得見,好個爭名利,須把荒郊伴。我看世上人,都是精扯談,

勸君即回頭,單把修行幹,做個大丈夫,一刀截兩斷,跳出紅火坑,做個清涼漢,悟得長生理,日月為鄰伴。

八、無爭三昧為第一

金剛經上説:

佛陀問須菩提尊者:「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
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
九、無諍三昧釋義

無諍三昧,佛教用語,梵文Araņa,音譯阿蘭那,華語「無諍」。梵語Samãdhih,音譯三昧,華語「正定」,就是入了禪定之意。

「無諍三昧」,就是無我人、彼此高下、聖凡之分,一相平等。連真空亦無住,若有住者,即有對待,便生諍論,長繫生死矣。

十、此宗本無諍

六祖壇經:真假動靜偈

汝等盡坐,吾與汝說一偈,名曰真假動靜偈。汝等誦取此偈,與吾意同。依此修行,不失宗旨。衆僧作禮,請師作偈。偈曰:

一切無有真,不以見於真,若見於真者,是見盡非真。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,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?

有情即解動,無情即不動,若修不動行,同無情不動。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,不動是不動,無情無佛種。

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,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。報諸學道人,努力須用意,莫於大乘門,卻執生死智。

若言下相應,即共論佛義,若實不相應,合掌令歡喜。此宗本無諍,諍即失道意,執逆諍法門,自性入生死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悟見天道網 網址:na.hpc.tw 微信ID:myoktw 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

GMT+8, 2024-11-11 05:18 , Processed in 0.063539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