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天古道網頁站 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 微信ID:myoktw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2355|回復: 0

六度波羅蜜

[複製鏈接]
345mp3 發表於 2011-6-9 10:30:3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六度波羅蜜

from  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taoclass/05/0540

壹、前言
師尊、師母奉天承運,上秉 老中之天命,下承諸佛菩薩老祖師之慈悲,使三曹同沾,萬物蒙澤,今老前人、前人以完成師尊、師母未了之使命為己任,使無量眾生,從求道、法會、新民班、至善班、以至講師、點傳師,在短短數年中即發大乘菩薩心,修習六度波羅蜜法,自利利他之大行,以達涅槃之彼岸,成就佛道。

貳:為何要行六度萬行
一、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:
(一)父母恩:
父母生我、育我,受盡千辛萬苦,細心照顧無微不至,毫無怨言,真是「但願兒女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。今天得遇明師,聞求大道,當好好修道、辦道,效法菩薩行誼,行功立德,方能超九玄、拔七祖,報父母恩德於萬一。
(二)眾生恩:
梵綱經云:「男者皆我父,女者皆我母」,可見眾生累劫以來,皆互為父母、兄弟、子女,鑑此,則天下眾生,往昔所加諸於我們之恩德,也是無量無邊。而今,我們的食、衣、住、行等等,也無一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,人人有此共識,則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,國與國之間就無紛爭,世界也就清平,人間即成淨土。
(三)師長教育及國家栽培恩:
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茍不教,性乃遷。我們一生中受師長之琢磨、教誨,始能明白為人處世之道,進而效法聖賢走入修行之路,因此,我們要感謝師長教育之恩。先賢言: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、「沒有國那有家」,只有國家富強,社會安定,我們才能過安和樂利的生活。所以我們應感激國家照顧與栽培。
(四)諸佛菩薩引度恩:
我們人本天上來,無奈久困塵沙,迷於五蘊,惑於功名利祿,忘了回天之路。諸佛菩薩,累劫不捨眾生,以佛知見引渡眾生,解開三毒,使無明淨盡,轉凡為聖。
(五)下濟三塗苦:
眾生生死輪迴中,常因一念之差。我們何期榮幸沾到天恩師德,得遇明師而求大道,了悟今是昨非,走向聖賢仙佛菩薩之路。因此,我們得將三惡道眾生救離痛苦深淵,方不負天恩師德。

參、如何行六度萬行
一、布施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

〈一〉、財施:
1、外財:是指身外之物,如七寶珍財、舍宅國城、妻子兒女等。
2、內財:是指自己的身體,如身肉手足、頭目腦髓、五臟六腑等。往昔釋迦牟尼佛於因地修菩薩行時,捨財施寶、割肉餵鷹、捨身餵虎,所有一切內財、外財,為利益眾生,悉能布施供養,無有吝惜。

〈二〉、法施: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語妙善之法,為人演說,是為法施。」法施應有之觀念:
1、說法要莊嚴、真誠、不隨便。
2、演說,即是表演說明,表演即是示範,以身作則,以身示道。言而不行,道非我有。老前人常說:「講道的不會成道,行道的方能成道」。
〈三〉無畏施:以無畏施於人,使眾生的心靈得到安定,袪除恐懼,稱為無畏施。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,意志消沉,即以言語鼓勵,使其建立信心。無論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皆須以恭敬心、慈悲心、清淨心為本更進一步,要達到三輪體空,無能施之人、無受施之對象、無所施之物,明白三輪了不可得,緣起性空、當體即空,方能真正圓滿布施波羅蜜。

二、持戒:能對治毀犯,止惡生善。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大惡病中,戒為良藥。大恐怖中,戒為守護。」古德云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全憑五戒做根由,•••欲學長舌莫妄語,成佛不須出世求。」由此可知,持戒能增長善法,遠離墮落的因緣。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,囑咐後世弟子當「以戒為師」,戒法正為佛弟子之善知識。修行人依戒而住,則能遠離惡行,增長善法。
〈一〉持戒分為三聖淨戒:
1、攝律儀戒:所有戒條僅持不犯,就是諸惡莫作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
2、攝善戒:就是眾善奉行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
3、饒益有情戒:攝眾生,救護眾生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度一切眾生。
〈二〉持戒應有之觀念:
1、古德云:「君子慎其獨也」,不僅人前持戒,人後更要持戒。
2、佛陀說持戒有十種利益:
(1)使道場吉祥和諧(2)能接引眾生(3)能調伏惡心 (4)使慚愧者轉樂
(5)沒有現在煩惱 (6)沒有未來煩惱(7)能令不信者生信(8)能令已信者增信
(9)能令清靜心不失(10)能令正法永住

三、忍辱,能對治瞋恚。
忍是能忍之心,辱是所忍之境,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。學佛之人,心不隨外境所轉,瞋風不動,喜風不搖,無論遇順境或逆境,皆能安住實相,如如不動,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。忍辱應有之觀念:
(1)忍辱並非卑下,能忍辱更顯心胸開闊,人格高尚,如同天地包容萬物,也如大海淨穢不棄。
(2)諸佛菩薩皆因行忍辱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方能圓滿菩薩萬行。

四、精進:能對治懈怠。
「精」為精純專一,「進」是上昇登進,謂修道行人,專志行道,精勤於修善斷惡,即能速登覺地,至涅槃岸。精進應有之觀念:
(1)方向要正確,不要龐雜,否則浪費光陰,易增加偏見。
(2)以三教聖人旨意為依歸,三教經典為典範。

五、禪定能對治散亂。
眾生妄想紛飛,有如脫韁野馬,念念攀緣散亂,未嘗暫息。故修習禪定,攝心專注於一境,心達到寂靜不動,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,進而得到三昧正定。禪定應有之觀念:
(1)我們得遇明師指點,是真人靜坐,不假外觀,直入本心,動則慈心應世,靜則迴光返照。
(2)禪定並非遠離眾生,在禪房或深山中獨守幽玄。

六、智慧:可以對治愚癡:
般若之智不同於世間之智,世間智指世間的聰明才智、學問知識;般若智為菩提妙智,能通達諸法實相,斷除煩惱結垢,轉愚成智,轉凡成聖,成就出世聖果。般若應有之觀念:
(1)六祖壇經:「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」,般若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,只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假大善知識,示導見性。
(2)般若是諸佛之母,心經:「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大智度論:「般若能生諸佛,攝持菩薩」,由此可知,般若在六度中之重要。 

肆:結論:
六波羅蜜中,前五度如足,般若波羅蜜如目。若只知道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而沒有智慧,拚命地在事上修,只是人天的果報;若只知般若之理,而忽略事上的力行,有理無事,仍然不能解脫。故六度之行,須以般若之眼,配合餘五度之助行,事理兼備,圓滿自利利他之行,福慧莊嚴,即能到達涅槃彼岸,成就無上佛果。
佛法中說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」,釋迦牟尼佛有莊嚴的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並不是天生自然如此,而是經過無數次的勤苦修行,廣積福慧資糧,乃至於修習六度萬行,具足這些前因,方有後來成就佛道的果。因此,我們要學佛,向佛看齊,以佛作為我們的榜樣。






_displayNameOrEmail_ - _time_ - 移除
_text_




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悟見天道網 網址:na.hpc.tw 微信ID:myoktw 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

GMT+8, 2024-11-14 12:51 , Processed in 0.059015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